煎煮中药,看似简单,其实有一定的讲究与禁忌。据介绍,中医处方中,有时对某些药要求“包煎”,是指将需要煎煮的中药用纱布包扎起来,再与其他药物一起煎煮的方法。那么,哪些中药在汤剂中需要用纱布“包煎”呢?
“第一是种子类。这类药多含有大量的黏液质,混入汤剂中煎煮时,因其黏腻,所以易黏糊锅底,把药煎糊,并使药液混浊,不易滤出。”杨玉玲说,比如车前子,就含有较多黏液,如不“包煎”,就可能把药煎糊。还有葶苈子、秫米等,都需要“包煎”。
第二是含有绒毛的药物,如旋覆花、枇杷叶等。杨玉玲说,此类药物与群药同煎时,绒毛混入药液中不易澄清,患者服用后会刺激咽喉和消化道,引起咳嗽和不适。因此,这类药物也应装入纱布袋中“包煎”。
第三是体小而轻、入汤易漂浮的药物,如蒲黄、海金沙等。杨玉玲说,装入纱布袋煎煮,主要是防止这些药物漂浮在群药之上,药力不易煎出,有效成分煎出量相对减少,影响疗效。同时,因这些药物漂浮在汤液表面,也会给过滤药汁带来不便,所以需要“包煎”。
第四是易混浊药液、不易澄清药汁的药物,如蚕沙、望月砂、夜明砂、建曲等。杨玉玲说,这是为避免患者在服药时难以下咽,甚至引起恶心、呕吐等不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