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“乔装打扮”,相对低质的栽培参与优质野生参几可乱真,甚至能骗过老药师的“法眼”。如何让中药质量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、客观可控?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峥涛教授领衔完成的研究项目,从中药中提取与疗效相关的有效成分,先后研发了400余种高纯度“标准物质”,好比做DNA“亲子鉴定”,药物优劣高下立可判断。昨天,这个“中药质量标准综合评价关键技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”项目,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。 长期以来,中医临床用药缺乏科学、客观的质量标准规范。传统鉴定方法过于依赖经验,标准不统一,完全采取西药的化学分析法,则因检测出的指标成分往往微乎其微,无法反映中药的整体疗效,也缺乏操作性和普适性。 王峥涛带领科研人员从2000年开始攻关,首次将“薄层色谱—生物自显影”技术应用于中药质量评价。这种方法使用简便的仪器设备,将中药的混合液加到层析板上,用特定的溶媒系统展开后,混合液会分散成若干个“斑点”。对这些斑点再加入特定的酶或试剂进行生物反应,斑点会显出深浅不一的谱带,既能反映各种中药特有的指标性成分,又能反映这些成分不同的生物活性。目前,课题组已完成了50余种中药材的品质评价研究,有的已经载入中国药典及相关图集。课题组还建立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中药综合评价体系。通过化学分析中药的有效成分组成及含量,利用生物试验监测药效和毒性,最后结合其临床功效进行综合评价,其操作性和标准化程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