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| 您好,欢迎光临本店!| 登录| 快速注册

购物车0
  • 购物车中没有商品

tel

按方抓药

中药方

首页 > 中医养生 > 夏季养生 > 这样出汗警惕肝病

这样出汗警惕肝病

发布时间:2016-05-31   来源:本草铺网上中药店 www.bencaopu.com

 中医认为“汗证”多样,不可都用“清热方”止汗

“汗证”多样

  手术后体弱易出汗

  现代医学认为,出汗是人体体温调节的重要方式。中医则认为,“汗乃人之津液,存于阳者为津,存于阴者为液,发泄于外者为汗”,指出汗液为人体津 液的一 种,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,所谓血汗同源。一般来说,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。但如果和上述因素无关而出汗,则应当心是病理性的,中医 称为“汗证”,是指由于阴阳失调,腠理不固,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。

  中医的“汗证”有多种类型。李建军指出,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 响,白天不时大量出汗的人称为“自汗”,多因肺气虚弱、卫阳不固、津液外泄所致,常伴有容易感冒、神疲、不耐劳力、乏力、气短、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。睡 觉时出汗特别多,称为“盗汗”,多因阴虚而致,阴虚则阳亢,常伴有五心烦热、失眠、口咽干燥等症状。

  此外,病情危重的人大汗不止,称为 “绝汗”,病人先恶寒战栗,表情痛苦,挣扎而后汗出,称为“战汗”。有些病人仅半侧身体汗出,称为“半身汗”。还有人手足心汗出较多,称为“手足心汗” 等。李建军指出,除了上述情况,风湿热、甲状腺功能亢进、结核病、内分泌紊乱、自主神经失调等疾病,以及产后、病后、手术后体质虚弱也会导致出汗异常,这 其中以更年期女性出汗异常最为常见。

  辨证治疗

  “清热”止汗未必都管用

  发汗也是中医 临床上一种非常常用的治疗方法,尤其是对于外感疾病。对“汗证”进行中医食疗调理,一定要“辨证”,即便是同一汗证,也有具体分型。比如对于气虚型自汗患 者,一般以调补为主,平时可多吃黄芪、大枣、山药等补气食材。气阴两虚患者,宜益气养阴、滋阴清火,可食用百合、银耳、枸杞、洋参等。气虚及阳虚引起的自 汗,则不能采用清热止汗的方法。汗证患者平时应注意保持平稳的心态,控制情绪,少发火。饮食也要注意少食火热辛辣刺激的食物,少饮酒。同时注意及时增减衣 物,预防感冒。对于彩汗,更要警惕背后隐藏的疾病。

  黄汗:或预警肝胆疾病

  据《金匮要略》记载,“以汗出沾衣,色如黄 柏汁,故名。”李建军指出,症见口渴发热、胸部满闷、四肢头面肿、小便不利、脉沉迟等。病因是由于风、水、湿、热交蒸所致。湿热伤及血分时,又可并发疮 疡。李建军指出,汗液呈现黄色,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物质浓度过高所引起,主要见于肝胆疾病,如急慢性肝炎、胆囊炎、肝硬化等。此外,过多进食 胡萝卜、橘子、柑橙等,也可出现暂时性的黄汗。 

  白汗:多与心肺疾病有关

  中医认为,白色属肺,肺色外露则现白汗,多为心肺阳虚所致,常与心肺功能虚弱有关。有时,疼痛剧烈(如肚子痛)也可引起白汗淋漓。    

  红汗:或因服药所致

  汗液呈现红色,多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,也可能是身体某部位在出血。可能是位于面部和腋窝处产生色素的细菌所致,也可能是药物所致,如服用碘化钾等化学制剂,也可有红汗出现。 

  绿汗:或有胆汁外泄

 

  中医认为,汗液变为青绿色,提示有胆汁外泄,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。

热点资讯
养生滋补汤

[三白汤] - 美白 祛斑

[四物汤] - 补血 调血

[四君子汤] - 益气 补肾

[四神汤] - 著名健脾食方

[四逆汤] - 精神不佳 乏力

[六君子汤] - 祛湿 健脾胃

[八珍汤] - 体寒 痛经

[十全大补汤] - 全家皆宜

[当归补血汤] - 经典古方

[生化汤] - 产后第一汤

[七子白] - 中药美白面膜

[李济仁养生茶] - 补气养血

中药大全

备案号:粤ICP备2023055217号 | 营业执照 |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:(粤)-经营性-2023-0223 |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
药品经营许可证:粤CB7556374 | 食品流通许可证:YB24403060408791 | 粤深药监械经营备20232076号

Copyright © 2012-2023 www.bencaopu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

本草铺网上中药店 专营精品中药饮片 版权所有 并保留所有权